纳兰专访 | 丁同 :好设计的标准是实用和有氛围
丰富的地产设计经验:
中级工程师,拥有8年以上的地产景观设计经验,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曾就职于上海朗建设计研究院、中建设计集团等知名设计大院,累计完成200余个不同类型项目案例作品。
主要作品有:
石榴集团·德州春江明月、大通地产·青岛金沙乐府、新城控股·日照莒县金樾府、新城控股·青岛红岛羊毛滩、新城控股·临沂金樾门第、新城控股·荥阳郡望府、兴华地产·青岛御墅临峰、和达集团·青岛和园等。
(以下访谈内容中晓兰均以“L”代替,丁同均以“D”代替)
L: Hello,丁同,能和大家介绍一下您吗?
D: 大家好,我是丁同,很高兴以这种方式和大家交流,这是一个时而社恐时而社牛的同事,比如自我介绍这种事情我此刻就在窃喜,还好发布出来是以文字的形式,所以上面那句很高兴用这种方式和大家交流我是真心的。
L: 您对景观的构想是什么样的?
D: 准确来说对景观的构想,我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大致可能是没有。但是我有对景观的愿景,希望我从事的工作能够持续创造美好生活。
L: 在您眼中,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D: 我认为合适的就是好的。标准是实用和有氛围,可以让使用者感受到善意和对话的作品。
L: 在当下的景观设计行业中,哪位设计师或作品是您比较偏爱或印象深刻?理由是什么?
D: 枡野俊明。可以从作品里感受到抚静和从容。
L: 您认为景观设计创新的优劣有什么评价标准吗?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好的创新?
D: 这个我首先觉得不一定创新就是好的,我们的专业还不是纯艺术领域的,我们实用主义其实占更多的成分,以实用为根基的创新如果不是来自新的需求,可能还是形式上的创新,我喜欢形式上的创新,但是其实很明确的认为基于新需求的创新才是突破性的创新,也是更难得的创新。
L: 接到一个项目后,您是如何开始设计,如何挖掘和把握一个场地的内涵?如何寻找设计灵感的并保持自己的设计作品不断的创新?
D: 我不是一个创造性强的选手,我现在的设计流程或者工作法还是基于收集信息、分区、动线、功能和属性、细节补充这种底层逻辑,那每个场地的内涵我的经历是更多的来源于不同的使用人群对场地的看法或者使用经历,贴近生活的是比较能打动我的。至于不断的创新,我目前可能多是形式的创新,所以我不是一个创新性高的设计师,我一直希望能伴随我的从业经历的积累,能有实质性创新的经历。
L: 您觉得做设计过程中灵感更多地来自脚踏实地的生活还是天马行空的创造?有没有被卡住或者心情烦闷的时候?会选择怎么样排解呢?
D: 两者都有吧,但即便是天马行空也是从生活的幕布中衍生出来的。经常有被卡住烦闷的时候,甚至是每个项目都有这样的过程。排解的方式就是我不会一直想,换个环境想或者换个工作界面,对我来说是比较实用的做法,电视黑了就拍两下差不多的感觉……多数情况下,有股名字叫做时间节点的自然的力量不会让困局叨扰太久的,业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给予很大帮助,其实他们对项目的思考往往比刚接手这个项目的我们是多的,聊聊比闷头想会更快突破。
L: 当您在做项目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不同想法打架碰撞的时刻?后来您是怎么安抚和捋顺它们?
D: 会有这种时候,我的方法是换位思考,强迫自己代入项目角度、使用者角度,对比优劣,多想一些总会有压倒的一方出现,如果真的是两厢情愿都好,我的逻辑就是那就更不纠结了,我的认知领域可能很难再选择,那就开始和身边的同事、前辈、业主聊天了。
L: 在从事景观设计的这几年中,有没有那么一个设计或一个瞬间,您觉得自己是骄傲的?
D: 有一次。是一个乡村项目,我们被赋予了12分的信任,方案被认真的肯定或者拒绝过,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景观的范畴可以很大很有力量。
L: 德纳兰近期参与的新城控股东南大区中式风骨项目创新设计竞赛获得银奖&最佳概念奖,可以重点讲一下您参与这次竞赛的具体情况吗?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和创新?通过这次竞赛收获哪些心得和体会?
D: 这次是北京、山东、四川、菲律宾四地同事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首先我们很荣幸得到项目甲方新城控股东南大区的肯定。设计过程其实并不痛苦,甚至挺开心的,既然是竞赛项目,在明确业主需求之后设计师有一个完整的不被打断的构思时间,这对设计师来说其实很自由幸福。项目的难点也是创新点就是在于怎样使我们心中的画面构建的完整不违和,山山水水虽然常见,盈盈绕绕如何长思,我们想做一些既显然又催生使用者更多畅享的空间,不如做个掉落屋檐的大月亮吧。这次竞赛的收获还是很多的,全过程很开心的完成项目,见证了相同空间里大家不同的想法和表达,各美其美,是个很让人思路开阔又柳暗花明的经历。
L: 在您看来,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为了实现这些特点,景观设计师应该怎么做?
D: 我认为还是要居于自然,这可能是写在人基因里的心理审美趋同。基于这点,我们或者应该有更多体验,更多尊重,更多慈悲,或许今后我们的设计进程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科技助力自然,可能会少些彷徨,目前我是这么想的。
L: 作为景观设计师,要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呢?比如项目经验的积累、学术进修和交流、学习他人的项目,做到这些就可以了吗?
D: 我其实不明确这个问题。学习他人的项目的过程中,我也在看做项目的人,作为设计界的学生,我们不妨看出大师之路都是一个趋近风格纯熟的路,他们还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关注的层面去突破、演变、筛选、再突破……他们有的人少年成名,有的人大器晚成,但是都有自己的风格,可能我还是需要找自己的风格和定位,但是还是这个问题,要做实质性的创新。这个我回答不好。
L: 在从事设计的道路上,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设计师是一个工作压力很大的职业,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系的?
D: 会有所取舍,这个是必然的,目前我的工作时间其实是多余我的纯生活时间,但是我并不排斥,可能和我的人生阶段有关,景观这个行业其实多而杂,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其实都可能会有互相借鉴的,我就知道还有人在做菜的时候构思理念,我经常也会有暴躁变形的时候,其实那种时候是因为我把压力认定为压力了,把工作当成牵绊了,平和下来,就好多了。
L: 您最近阅读的一本书或看到的一篇文章是什么?带给您的思考和感悟是什么?
D: 讲实话,我好久没完整读完一本书了,可能就是浮躁。最近读完的是推理小说《绝叫》,好像不太适合说……要说感悟的话这个小说的多视角描写的方式我还挺喜欢的,多个维度展开的东西我都挺感兴趣的,空间也是一样。
L: 您怎样理解以未来的眼光看待当今的景观设计?您可以谈一下未来的景观发展趋势么?
D: 就我目前的理解,我觉得以后的市场是被细化的,我们应该发现身边多了很多做景观智能化的、做植物主题设计的、做灯光主题设计的,这个趋势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严格意义上这应该也不全是内卷的结果,发展至今,自然而然,所以我们认为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以未来的眼光的前提是先构建未来的眼光,目前站在我的角度,先不焦虑,不排斥,看看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做什么,想想大家有没有新的需求,景观在这个新的需求里是怎样的站位。
以上就是本期 纳兰专访 | 丁同 专辑 全部内容
如果您有更多问题想要咨询丁同,可以给小编留言,
我们会及时把您提出的相关问题转答给丁同本人。
以下为丁同的部分作品案例,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